top of page

罪與羞恥

小美從小就在基督教家庭長大,父母是地方教會的傳道人,小美從小跟著爸媽在教會裡面,從兒童主日學、青少契、大專團契參加上去,不管是敬拜團還是暑期營隊的輔導,小美都沒有缺席過。小美的成績不錯,平常也乖乖的,教會裡的叔叔阿姨常常稱讚牧師有個好女兒,每次聽到這些話,小美也就淡淡地笑一笑,說聲:「沒有啦。」

聖經的教導小美當然一點都不陌生,不能說謊、不能偷竊、不能有婚前性行為…等等,該背的經文沒有少背過。但是小美心中一直有一個沒有跟人說過的聲音:「其實我覺得滿孤單的。」這種寂寞感一直在小美心中,使得小美一直都很渴望能談場戀愛,得到有人陪伴的感覺。上了大學後慢慢和系上的一位學長關係變得不錯,彼此都很欣賞對方,在兩情相悅之下,兩個人開始交往。

但是,這位學長不是基督徒。 對此,小美心裡一直有種不安和罪惡感,覺得自己會不會做了什麼錯事。

小美戰戰兢兢地告訴父母這件事,父母雖然沒有特別反對,但也叮嚀小美一定要帶他去教會,還有,要注意身體的界線。 . 

小美知道不能有婚前性行為,可是當學長抱著她的時候,當學長親吻她的時候,小美的理智敵不過身體接觸的溫暖,那是她一直渴望的親密感,小美還是和對方發生了性行為。 . 

事後,小美非常、非常的痛苦,非常、非常的自責。

「我應該要拒絕他的!我怎麼可以跟他發生性關係!」小美責怪自己,不能原諒自己的軟弱。

「這件事我絕對不能讓爸媽知道……」想到爸媽臉上震驚、不可置信的表情和生氣又失望的眼神,小美心裡充滿恐懼和絕望。

好巧不巧,沒過多久小美父母的教會中就有一對情侶爆出婚前性行為還懷孕了的狀況,小美看到父母在家中談論這件事的表情……如果當事人換成自己的女兒,父母會崩潰吧?他們怎麼承受得了? . 

之後,即使小美沒有跟任何人說這件事,心裡的罪惡感和羞恥感,也一直折磨著她。每一次主日聚會,每一次上台服事,小美都在心裡想:我是個罪人,上帝還愛我嗎?我犯了大罪,上帝是不是會懲罰我?

不只如此,小美也開始與父母保持距離,雖然表面看不出異樣,但在小美心裡,有一扇門已經對父母關起來了。有時候小美覺得自己是個糟糕的小孩,讓父母丟臉;有時候小美好氣父母,如果父母真的有耶穌的愛,自己就可以得到原諒和接納了。 . 

--

上述的故事是我自己編造的,如果你看著覺得眼熟、甚至覺得就是在寫你自己,那是因為我聽過不只一個人有過類似的經歷。 . 

故事裡婚前性行為的罪,可以代換成任何其他的罪;牧家的孩子,似乎應該是信仰最堅定的一群孩子,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在面對罪和過犯的掙扎時,張力也是最大的。我們熟習所有聖經的教導、了解所有律法,但一個不小心,就會陷入律法主義裡。我們沒有做不能做的事,有時不一定是真的了解為什麼神不希望我們這麼做,而只是為了當一個好孩子,因為,如果我們「不乖」,丟臉的不只是我們,我們還扛著父母的臉面。

當我們犯錯時,我們不只要面對自己的行為和後果,我們同時還要面對:我讓我的父母丟臉了。 . 

罪,本身就會帶來羞恥感。而且不只是犯罪的人會有羞恥感,旁邊的人看到罪,也會被引發相對應的羞恥感。

想想看,當你聽見你的同工婚前性行為、外遇、家暴配偶、醉酒、在工作時作假帳時,你心中第一個浮現的聲音是什麼?「怎麼會這樣?!他竟然會做這種事!他平常那麼敬虔的服事,他還是敬拜團的呢!」如果這個人是你的家人,內心沒有說出口的下一句話,是不是……好丟臉? . 

如果我們沒有察覺到罪所帶來的羞恥感,不只是當事人,而是每一個面對罪的人,我們就會因為羞恥感,而在行為反應上傷害別人和傷害自己:

因為羞恥感,所以不敢告訴禱告同伴自己的掙扎; 因為羞恥感,所以對犯罪的人生氣; 因為羞恥感,所以請犯罪的同工離開教會; 因為羞恥感,所以自己帶著家人離開教會。 . 

羞恥感,會讓我們想要躲起來,把所有人隔絕在外,只有躲起來才安全。 丟臉的感覺讓我們感到脆弱,但,會感覺丟臉,並不是可恥的事,而是代表你心中某一個重要的東西被動搖了。

這時候你需要的,其實是來到一個安全、你相信能無條件接納你的人面前,好好大哭一場。

27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